书 名:断舍离(三部)
作者: [日] 山下英子
原作名: 新・片づけ術「断捨離」
译者: 吴倩
出版年: 2013-7-30
页数: 192
定价: CNY 3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山下英子 断舍离
ISBN: 9787807639817
Title:断舍离(三部)心灵篇_自在力_山下英子 |
书籍简介: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精彩试读:
断舍离专栏4:断舍离的级别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持续做了超过五百场断舍离的讲座。开讲的城市主要以我所居住的石川县为首的东海北陆地区为中心,除此以外也在东京、大阪及其他地方开讲。迄今为止,参加讲座的有2000人左右。不过,不管是讲座数还是参加人数,我手上都没有确切的数字。
蓦然回首才发现,我现在已经能像现在出这本书一样,把断舍离的影响范围扩大到这种程度了呢。我是从差不多八年前开始这项工作的,不过,由于之前还协助我丈夫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所以大概是在四年前,我才正式开展断舍离的讲座。
这个转变的契机是某位学员。在那之前,我也针对断舍离的构造、机制以及我自己所经历的变化过程等开过课,那位学员对此的理解比我更为深刻,并且付诸行动,出现了加速度的变化。结果就是令我自己对断舍离的优势更自信,同时也觉得实施断舍离的讲座更快乐,更有趣了。而且最近,充满热忱的学员也越来越多了。
我的实际感受是,参加断舍离讲座的人里,有一半左右都已经达到了第048页图中所讲的中级水平了,这真的很了不起。大家都在各自的博客上发表断舍离的方法和自己切实感受到的效果,时不时地插入照片讲解,这也是促使我进行这项工作的一大动力。而且,断舍离的影响范围也像这样,加速度地扩展了。
因为撰写了断舍离的机制及体验谈,我的博客的点击率也在增加,有不少人即便不参加讲座,也通过口耳相传和博客了解了断舍离,并且开始施行断舍离。于是,前面曾经介绍过的断舍离传教士川畑信子女士便幽默地把热心于断舍离的人们命名为“断舍离儿”、“断舍离人”、“断舍离家”。断舍离人是指参加了讲座,仔细学过断舍离的人;断舍离儿则是被断舍离人所感染,虽然没参加过讲座,但按自己的方式开始进行断舍离的人;而断舍离家则是指我自己。这些有趣的名字,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其实我觉得,真正育成断舍离的,正是这些学员和这些语言上的魅力。
不要放弃分析、思考和感觉
经常有人问我:“我家里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扔了比较好?”这些往往都是长期困扰着当事者、怎么都扔不掉的东西。然而,我不是物品的主人,没办法给一个正确的答案。即便我能回答(对答应话),也无法做出解答(提供正确答案)。每当碰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指着提问者的胸口反问他:“你自己觉得应该怎么样呢?”
这就好比是自己在吃东西,却四处问人:“这东西好不好吃呢?还是很难吃呢?”断舍离认为,要是自己无法做出选择、作决定,所有的行为就都没有任何意义。
断舍离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行为技术。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唤醒我们分析、思考和感觉的能力,因为现代人很容易因为过于忙碌和信息过多而失去这种能力。求助于杂志、电视或是算命师,就等于是把应该由自己来判断、选择和决定的事交给其他事物去处理,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一点。
拿物品来打比方的话,比如你会因为店员一句“您穿起来非常好看”就买了一双漂亮的鞋。可是穿了一阵之后,你发现它其实并不合脚,脚都磨出了水疱……这种情况下,错不在鞋身上,也不在怂恿自己掏钱买鞋的店员身上,而在挑鞋时不够谨慎、不够细心的自己。换句话说,就是“自己买错东西了”。发生了这种事,我们就应该果断端正态度,大方承认这是一次失败的购物,对这双不合脚的鞋说声“对不起”,然后把它处理掉。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应该是这样的果断。
很多人跟我说,他们开始断舍离之后,能够非常果断地把穿上就觉得不舒服的鞋或是套上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衣服扔掉了。自己明明就觉得这些东西不舒服,但一直也就那么随便地搁着了,以保存之名统统堆到一起不闻不问,还有花样百出的借口,比如这东西很贵、这东西是某人送的礼物、我很喜欢它的设计等等。但到最后,他们终于能把焦点放到“我穿上那双鞋是不是觉得舒服”、“我穿上这件衣服是不是自在”上面,并作出选择和决定了。不过,要是以喜爱的程度为重点而不管它穿上到底舒服不舒服的话,那么留下来也无妨。要怎么选择和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非常喜欢一位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感行合一。有句话叫做知行合一,但也不能只是让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应该考虑到真实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够让感觉、感性与行动保持一致,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舒适,更加自在。
与其招运,不如感谢得天独厚的缘分
运,本身就是个不可思议的字。翻开字典,对于“运”的解释是——一种超越人类意志的力量,支配人所遇到的幸与不幸。天命。命运。简而言之,运就是让我们无可奈何的事。除此之外,运也有运送之意,也许这就说明,它是不由自主被运送到我们身边来的事物吧。尽管如此,现在却还是常常能听到诸如“招好运”之类的说法。
既然用“招”这种说法,就等于是认定自己现在并没有运气。而且,这种说法总是给人一种过于匆匆忙忙的感觉。“招好运”就像是要拼命一样,处心积虑地想要把那些为自己预设好的渺小的未来和渺小的幸福一下子都揽进怀里。
尽管每个人都不想犯错,或是遭遇困难和挫折,但如果总是想要逃避,不肯面对,只想遇见好事,这是不是有点过于贪婪了呢?“受好运眷顾”这种最传统的说法,反倒还更能令人信服一些。
教育家森信三的一些话,让我有了直指幸运和幸福真理的深刻领悟——
“人在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应该遇见的人,而且既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
“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缘亦无从生起。”
虽说遇见是天意,但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没有渴望相遇的心,天意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认为现实真的就是这样。
人为什么会如此执迷于开运呢?说穿了,其实就是想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可是这样的话,我们等于是把手段目的化,本末倒置了。那么,我们重新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才是幸福?这里要讲的也是森信三的话
“幸福是细细体会与所有有缘之人的关系,从深刻的感受中所涌出的感激之情。”
除此之外,我认为运气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获得的。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人类智慧所不可企及的神的领域。遗憾的是,由此而生的缘分并非一定全是良缘。可即便并非良缘,要如何体会、如何感受,也完全在我们自己。从现在开始,停止用我们渺小的脑袋去判断缘分的好坏吧!想要真正地开运,并且与此同时获得长久的幸福,不如干脆也把缘分断舍离了。要是真的能用俯瞰的观点去看待运气和缘分,留在我们身边的,就是真正纯粹的感激之情了。开运并非目的,而是获取幸福的手段。招好运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一种无谓的执著。
用三分法的智慧磨炼俯瞰力
断舍离是一种整理的方法术,但具体到方法,我仅仅提出了“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只需一个动作原则”、“大中小三分法”等少数几个方法。
以“需要、合适、舒服”来替代“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如同新陈代谢的活力才是最重要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则在次要。我觉得,方法本身其实只是更方便动手实践的标准而已。
不过在这些方法当中,三分法可以说是一种最能被广泛运用的工具。它不仅能应用在家居物品的整理上,还能更多地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三分法是给物品连续进行“大、中、小”三分类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有效地磨炼我们的俯瞰力。
实践三分法时,关键点是大分类。想做好大分类,以全局的观点掌控事物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整理线索、进行商讨还是制定策略,都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掌控事物。此外,能够以高远的观点确定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才能看清自己应该想什么、议论什么,以及该如何制定策略。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俯瞰自己当前的位置,同时俯瞰一切事物。大分类的实践,可以锻炼这种俯瞰的能力。
在当前所在的位置,可以做什么样的事?三一一大地震再次让我反思以高远的观点掌控事物这件事。首先,要认清自己,确定有哪些事是自己可以做到的,哪些是做不到的(俯瞰自己当前的位置)。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判断自己可以做到的事能对当前的问题起到多大作用(俯瞰对象)。因为要是对目标的人、地、事判断错误,出于善意的行动也可能造成反效果,给人造成负担或是引起混乱。
从新闻报道中得知灾区物资不足的消息之后,想要出手提供援助物资是再正常不过的。可是,要运送物资,就必须要有运输的途径、手段和人员才行。如果这些尚不完备,即使送进大量物资,也无法提供确实有效的帮助。
那么,当灾难发生时,身在灾区以外又并非救援专家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只有后方支援了。我在那个当下做出的判断是,必须准备必要的救援金用以修复水、电、煤气、交通等生命线,支持相关人员采取合适的行动。能够俯瞰的话,就能够理性分析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找到自己能做到,又有效果的方法。
拥有了确定大分类的能力以后,就可以进行“大、中、小”三分类了。它的法则是,按照“大、中、小”的次序,由大分类慢慢地扩展到小分类。
可以清晰俯瞰的住所和职场,是最好的练习地。职场自然不必多说,住所的话,就是厨房、玄关还有衣柜。由于物品的种类大致上都经过了一番挑选,所以分类更容易。关于把物品分成三类的方法,请参考《断舍离》,这里要做的是把行动和概念等看不见的东西分成三类的练习。
首先,我们来给扫除做“大、中、小”三分类。
秘诀是先写下所有的要素,尝试俯瞰,然后决定最基本的三种分类。这三种分类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不过,有两个重点不能遗漏,一个是要思考“是不是再也没办法分出更多了”,另外一个是“这三项可以并列在一起吗”。要是大分类不当的话,中分类和小分类就会混乱。
■扫除的大、中、小三分类
地址是从大分类一直缩小到小分类的典型。不是从类似的数字或名称再到番地或町名,最后到千代田区、东京都、日本国,而是要先用“日本国”这个大框架框起来,再慢慢地缩小范围。
看似容易,但真的要着手把这样的大分类套用到各种事物上却依然困难重重。很多人从中分类开始就会慢慢没了头绪,无法想到可以将这些全部囊括进去,更抽象化的较大分类概念。在讲座的练习中,我们会彻底进行三分类中的大分类。所用到的概念越是看起来理所当然,就越深奥越有趣。在这里,我们用“语言”为例做个探讨,首先请试着写下语言的大分类。
在让讲座的学员实践三分法的过程中,我看出了一些问题。就像第113页所表现出来的,即便同样是把“语言”分成三类,每个人做出的结果也都不尽相同。虽然对象同样都是语言,但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执行的基础都不太一样。“原来他是这么看待语言的啊!”我经常发出这样的惊叹,也确实是从心底里觉得惊奇,但并不会产生是对是错的念头。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从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过程中,事物变得更抽象了吧。我们就是这么开始理解别人的,这或许正s是三分法不可思议的力量。
■填写式“语言”三分类
或许我们那些无益的对立与批判,也不过只是彼此之间关注的焦点不同罢了。只要能够理解对方关注焦点的基础,就不会再生出批判的念头了。与此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摆脱好与坏、对与错的二元论。我想,批判这种事归根到底,就是缺乏俯瞰力所造成的。
每个人在心底里都有一种想要批判他人的欲望。不过,只要我们没有经过深究和分析,武断地进行对错之分,展开好坏的二元论,就会一直不停地原地打转,无从进步。回到收拾的现场,这就好比是站在一个杂物与垃圾混杂的地方自问“要还是不要”。如果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已经悉心分析判断过的物品上,那么观点就会发生变化,就能用大局的观点来思考应该如何灵活使用某件物品。当然,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如此。
学会俯瞰,就能试着“以他人为中心”
在《断舍离》里,再三提及了“自我轴心”与“他人轴心”的概念。“因为这个是他给我的……”“以后可能有人会到家里做客……”明明家是自己的,却往往会以他人为思考的轴心来保存物品,这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断舍离的着重点是以自我为轴心,考虑“自己会使用吗”,以此来做物品的筛选工作。有位读者对我说,他在持续对住所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件事,就是他想到可以在工作中做简报的时候反过来,以“他人轴心”为中心。
在做简报时,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到对方心里,很容易就会不自觉地以自我为轴心。可是,往往拥有决定权的是对方,也就是别人。这位读者说,他就是注意到了这个关键。还有一个问题是,做简报的时候,由于过度把精力放在主题上,所以视野就会很容易变得狭隘起来,结果就开始着重讨论细节。他说,这也是三分法的应用。他由此意识到,应该先从大分类进入,再由中至小,一步一步缩小问题。
再做简报的时候,他牢牢记住这两点,简报果然成功,并且还因此得到了公司奖励。我想,这正是提升观点、扩大视野而带来成功的例子。断舍离强调的是以自我为轴心,而如果能够俯瞰之后,就能自在地变换到他人轴心上。当然,如果目前连自我轴心都还意识不清的话,那么这种事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自我轴心转移到他人轴心,拥有越来越多可以自由变换的标尺,就越是能够在各种情况中灵活自在地应对了。
目录
《断舍离》
推荐序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为了维持好心情而收拾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筛减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筛减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由实践到意识的转变过程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断舍离专栏1 蒙古人与断舍离的生活法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代表停滞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断舍离专栏2 南丁格尔口中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自我轴心”的窍门 --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将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厘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可惜”的两种含义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断舍离专栏3 小松老铺房屋推广计划--死而复苏的老屋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垃圾分类这道墙
垃圾的三大类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厨房里的“三分法”
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每次主义”就挺好
断舍离专栏4 断舍离的级别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与自动化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断舍离并非要提倡清简的生活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
关于“碍事”这个词
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后记
《断舍离(心灵篇)》
序言 断舍离得到的心灵提升
编者序 断舍离,心灵的加法哲学
第一章 形体所呈现的 “看不见的世界”
第一节 从收拾开始,锻炼生活能力
“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
“身体、感情、思考”,重新审视家务事
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
认清当下自己所处的位置
第二节 重新思考“可惜”这个词
“扔不了”很奇怪
关注物品,就永远都扔不了
舍≠弃,断≠绝
第三节 【深刻的洞察】物品投射出的人际关系与自我
把父母灌输的观念也断舍离
真实的想法就藏在物品里
纠结是认清自我的好时候
不要对你的同住者抱以期待
断舍离格言1
第二章 超越幸与不幸的“更深沉奥秘的世界”
第一节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意识生活的态度
什么是真正的积极与乐观
不要放弃分析、思考和感觉
观照本色,有意识地生活
第二节 不再计较幸与不幸
“开运”的似是而非
与其招运,不如感谢得天独厚的缘分
比起愿望与期待,更应拥有确信与梦想
第三节 【高远的观点】与一切相通的自在力量——俯瞰力
俯瞰力,就是有意识、自在、果敢生活的力量
在“离”的状态中修炼俯瞰力
观看内在,培养俯瞰的能力
用三分法的智慧磨炼俯瞰力
学会俯瞰,就能试着“以他人为中心”
断舍离格言2
第三章 重新整顿“看得见的世界”
第一节 场力:生命的支柱
以意识为轴心,导出场的力量
场力制造出余裕的空间
在理所当然中,找回生命的形态
第二节 做减法,让生命发光发热
瑜伽真理“劝戒”与“禁戒”
现代人更需要做减法
“和”的精髓就是“不足”的智慧
第三节 【广阔的视野】以生命的观点来检视大环境
断舍离是一种生命的机制
物品要各得其所才能展现美感
理所当然在这里的物品更可贵
后 记
断舍离实践者的话
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学问
扔东西的学问
可以勇敢,也可以温柔
最简单的生活之道——从你的衣柜开始
《自在力》
序 欢迎开启这场“自在力”的天空之旅
第一章 断舍离,绝非随意丢弃
Part 01 透过物品,看到心灵的形态
Part 02 看清当下的自我
Part 03 那些莫名其妙就是扔不掉的东西
Part 04 抓住事物的本质
Part 05 减法解决法
Part 06 生活的品位,必须靠自己磨砺
纸上研讨小组 case1 “丢不掉的女儿节人偶……”(30多岁,女性)
第二章 整理物品的同时,也好好整理心灵吧
Part 01 只要活着,就会有难题
Part 02 心灵免疫水平为什么这么低
Part 03 烦恼,源自思考的停滞
Part 04 不做自我评价,单纯地观察自己
Part 05 让自己喜欢上自己
Part 06 只靠自己,就能解除一半的烦恼
Part 07 理所当然的观念,也要去重新审视
纸上研讨小组 case2 “我想保留那些纪念品……”(30多岁,女性)
第三章 确立自我轴心,让自己喜欢上自己
Part 01 通过身体,了解自我轴心
Part 02 变得更好的力量
Part 03自我中心,自我牺牲,自作自受,自我责任
Part 04 从我开始,行动起来
Part 05 不愿承认失败的我们
Part 06 先确立自我轴心,才能把握距离感
Part 07 充分利用愤怒与嫉妒
Part 08 不知不觉就给自己设限的我们
Part 09 语言改变命运
Part 10 执著是磨炼出来的
纸上研讨小组 case3 “想报复母亲的我”(30多岁?女性)
第四章 运用俯瞰力,在高处把握人、事、物
Part 01 引爆人生革命的三要素
Part 02 刷厕所能提升财运吗
Part 03 俯瞰一下,便能重新审视前提
Part 04 辨明抽离与俯瞰的区别
Part 05 将平衡机制作为“相”的“解释力”
Part 06 金钱就是能量
Part 07 换个角度来俯瞰吧
纸上研讨小组 case4 “无法放弃第二个孩子”(40多岁·女性)
第五章 掌握自在力,重拾快活人生
Part 01 俯瞰,掌握人生真谛
Part 02 断舍离,通往愉悦之路
Part 03 自在力萌芽的瞬间
Part 04 我们身边的自在力
Part 05 用好奇心代替否定
Part 06 游刃有余地处在“龙蛇之眼”间
Part 07 黑色愤怒与白色愤怒
Part 08 工作是一种自在的境界
Part 09 卷起内裤,享受自在
后记 观自在菩萨,观存在于自己心中的“菩萨”